行动中的永续!从三大精彩展场案例看参展绿意
当看到「永续」这个词汇时,你会先想到什么呢?是搭乘大众交通工具?或是环保减塑?永续其实并不仅是目标,更是我们付诸行动才能产生的成果;全球盛行SDGs的风气下,各行各业也开始重视永续发展,甚至招募CSO永续长来负责相关事务,而企业经常选择拓展市场、对外沟通的管道之一-「参展」,也自然发展出永续的趋势,从展览主轴、装潢材料、举办形式到宣传媒介等,都是企业可以参考的的切入点,在展览的现场,可以感受到永续不是名词,而是动词,需要每个参与者,化口号为行动。
展场绿意绽放,参展单位携手观展者一同实践永续行动。
图片来源:Freepik
永续与参展-绿意绽放在各行各业
从政府单位到各行各业,永续概念设计与展摊主题规划越趋紧密。
图片来源:王一设计
MEET TAIWAN提出的推广绿色会展指南中,建议参展企业可以透过3R法(Reduce、Reuse、Recycle)管理运输、饮食、住宿、广宣品与其它等5大面向,进一步以摊位装潢为例,善用系统装潢与绿建材、减少大图输出与印刷、选用LED灯具照明等,都是参展时可以实践永续的作法。
资料来源:MEET TAIWAN(推动台湾会展产业发展计画),绿色会展懒人包
近年来已经有许多企业参展时,发挥巧思展现对永续议题的重视,如在台北国际食品系列展中,即以「食安永续」为展览主轴,展出内容涵盖有机食品、自动化设备、高效节能及环保低碳的机械、永续创新包材等,从制造过程到成品都紧扣「永续」;另外TITAS台北纺织展推出「永续环保」线上型录主题展,展示符合永续性的精选产品,全球买主可以直接在网站上向厂商询价,降低国外买主前往展场的交通成本,实践永续同时也推广永续产品。
台湾永续能源研究基金会董事长简又新:「『永续』其实就是全面强化公司竞争能力,加上现在国际的趋势和规范也都偏离不了『永续』,所以也是接轨国际的方式。 」
1.转动永续绿意–Taipei Cycle台北自行车展
日常生活中的移动是每个人实践永续的第一步,除了搭乘大众运输交通工具外,不需耗费能源的自行车更是首选,Taipei Cycle台北自行车展便成为一个以永续为主轴的展览,企业除了展示符合永续的材料、制程外,也结合科技让实践永续更加便利,王一设计在为企业设计展摊时也融入永续的元素:
(1) 以可回收再使用的钢架搭建展摊,减少一次式装潢耗材。
(2) 降低展摊隔间的数量,除减少装潢的耗材外,也让参展者更聚焦于自行车本身。
(3) 结合投影画面介绍功能,保有展示内容的弹性,也减少海报展版的印刷输出。
(4) 装潢摆设结合绿色植栽,让绿色设计温暖眼球,还可回收重复使用。
企业除了展示符合永续的材料、制程外,也结合科技让实践永续更加便利。
王一设计为瑞振的展摊设计白色中岛搭配植栽,提升绿意连结产品永续性。
王一设计以可回收再使用的钢架搭建凯纳的展摊。
2.绿色策展爱地球–帛琉「我们的海洋大会OOC」
海洋是全球彼此相通的共有资源,在探讨永续议题时,海洋自然成为最先讨论的焦点,保护海洋也成为实践永续的关键行动,王一设计携手国合会参与由帛琉主办的「我们的海洋大会」,规划台湾的海洋领域成果展时,展览装潢呼应大会环保再利用的精神:
(1) 展示背板采用环保瓦楞纸材,运送过程中可摊平减少体积、增加运量,展后可以回收。
(2) 应用木栈板打造展场,展后可以回收再使用,减少一次性装潢耗材。
选择可持续和环保的装饰材料能降低资源消耗和环境影响,透过这些行动,策展不仅能传达资讯与绿色创意,同时也能在保护环境方面,扮演积极的角色。
展摊设计融入海洋生态的视觉元素,带给观展者置身海洋的感受。
王一设计运用木栈板、瓦楞纸材布置展摊,呼应大会环保精神。
3.建造永续绿价值–台北国际建筑建材展
随着人们的需求增加,不断建造新的建筑物,居住、办公、购物等都让我们离不开水泥丛林,建筑建材也跟上绿建筑的趋势,台北国际建筑建材展中,展示了友善环境的材料、节能减碳的制程技术、改善建筑物的能源效率等,王一设计规划展摊时,展现企业亮点也同时兼顾永续:
(1) 运用企业的商品设立为隔板,展示商品又能减少隔间耗材。
(2) 减少封闭式空间,更有效能地运用光源,也能呼应绿建筑的应用趋势。
(3) 规划情境式展摊,直接使用企业商品进行摆设,减少施工成本。
王一设计运用冠军建材的版材作为隔间,减少一次性耗材。
王一设计使用和韵日本宅的设备规划情境式展摊,减少施工成本。
结论:绿意会展,串联线上展览创造时代价值
在参展中感受到绿意蔓延,展览永续化已是全球趋势,企业参展也是接轨国际的重要管道,参展兼顾永续让企业能够在国际舞台上获取优势;随着疫情解封,国内外的实体展览陆续恢复举办,仍有许多展览也增加或保留线上展览的模式,串联线上线下展览,能以更全面的管道接触参展者,延伸企业参展的时代价值;在永续的浪潮下,期待企业参展能展现对永续议题的关注与承诺,发挥正向影响力,也能提升品牌在消费者心目中的价值和好感度。
图片来源:Freepik